血液病百科 >>所属分类 >> 血液基础   

粒细胞

标签: 血液组成 粒细胞 红细胞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粒细胞

目录

[显示全部]

基本概况编辑本段回目录

   白细胞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
绝大部分的粒细胞是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granulocyte)。中性粒细胞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0.2~0.4微米)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细胞核呈杆状或2~5分叶状,叶与叶间有细丝相连。其颗粒表面有一层膜包裹,可分1~4型,颗粒中含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酸性磷酸酶、
吞噬素(phagocytin)、溶菌酶β葡糖苷酸酶、碱性磷酸酶等。他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每微升血液中约有4500个中性粒细胞.它处于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在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线,当炎症发生时,它们被趋化性物质吸引到炎症部位。由于它们是藉糖酵解获得能量,因此在肿胀并血流不畅的缺氧情况下仍能够生存,它们在这里形成细胞毒存在破坏细菌和附近组织的细胞膜。由于中性粒细胞内含有大量溶酶体酶,因此能将吞噬入细胞内的细菌和组织碎片分解,这样,入侵的细菌被包围在一个局部,并消灭,防止病原微生物在体内扩散。当中性粒细胞本身解体时,释出各溶酶体酶类能溶解周围组织而形成脓肿。由于中性粒细胞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平均只有6-8小时,它们很快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发挥作用,而且进入组织后不再返回血液中来。在血管中的中性粒细胞,约有一半随血流循环,通常作白细胞计数只反映了这部分中性粒细胞的情况;另一半则附着在小血管壁上。同时,在骨髓中尚贮备了约2.5×1012个成熟中性粒细胞,在机体需要时可立即动员大量这部分粒细胞进入循环血流。
嗜酸性粒细胞

拉丁学名:Eosinophil

相关疾病:病理学变异;变态反应疾病;
湿疹;药物反应;寄生虫病;结节性动脉周围炎;Voisins综合征;皮肤病;恶性血液病;结节病;何杰金氏病;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肝癌卵巢癌髓样白血病;猩红热;甲状腺机能亢进;心内膜炎;心肌病

【参考值】编辑本段回目录

 男性0(0.10)-0.7×109/L;女性0(0.10)-0.65×109/L。

   0(0.005)-0.3×109/L

【生物学变异】编辑本段回目录

 妇女绝经约升高8%。4-10岁儿童(农村环境)夜间较白天约高45%。

昼夜律中午比早晨约低20%。用力可降低约40%。高海拔约低48%。妊娠约降低25%。

【药物影响】编辑本段回目录

 1.增加 引起过敏反应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加的药物有:眠尔通(偶尔)、苯妥英钠(偶尔)、吩噻嗪、氯奋乃静、丙咪嗪、甲基多巴、氨苯喋啶、链激酶、碘化钾、碘化物、氯碘丙脲、碘胺药、碘胺二甲基异恶唑、磺胺甲异恶唑、二甲氧苯青霉素钠、羧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I、ш、IV、红霉素、新生霉素、卡那霉素、强力霉素、金霉素(可能)、四环素、氯霉素、紫霉素、利福平、氨基水杨酸、青霉胺(伴皮疹)、氟化物、金(一时性)、去郁敏。异烟肼可引起过敏现象。别嘌呤醇可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泮地黄中毒时可有过敏反应。仅1%病倒对呋喃啶发生过敏反应。竹桃霉素引起过敏性胆汁郁积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加。青霉素的过敏反应致嗜酸性粒细胞增至20%,1%的病人应用先锋霉素II可增至10%,卷须霉素可增至35%,砷剂一般增加至10%-20%个别病例增至50%。苯茚二酮仅报道一例用药15天后发生过敏反应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应用
链霉素的一半病例发生造血的反应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2.减少 注射
肾上腺素的直接作用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氢化考的松和糖皮质激素则通过对肾上腺的直接作用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考的松和促皮质素为正常的生理反应,正常人注射促皮质素后,嗜
酸性粒细胞可减少80%-90%。

消炎痛和普鲁卡因酰胺可出现一时性减少。阿司匹林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或全血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亦减少。用烟酸后2小时嗜酸性粒细胞减少60%,24小时后则增加。用烟酰胺4小时后显著减少。

【病理学变异】编辑本段回目录

 1.升高 见于变态反应疾病[哮喘、荨麻疹支气管肺曲霉病、过敏(嗜酸性粒细胞达8%-29%)、湿疹、某些药物反应(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阿片等)]、寄生虫病、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和Voisins综合征、皮肤病、恶性血液病和新生物疾患(结节病、何杰金氏病、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肝癌、卵巢癌、髓样白血病)、射线、苯、猩红热早期(嗜酸性粒细胞8%-20%)、甲状腺机能亢进,心内膜炎和心肌病。

2.减少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疟疾急性期、糖尿病酸中毒、肾上肾功能亢进,Surrenales和应激状态。

嗜酸性粒细胞的增高一般与变态反应(如:
哮喘、荨麻疹)和寄生虫的感染有关。一些皮肤病如湿疹和血液病也可以引起,与传染病也有关,总之单纯一个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不能诊断疾病。

中文名称: 嗜碱性粒细胞
英文名称: basophil

【生物学变异】 编辑本段回目录

 ⒈升高 吸烟、昼夜律晚间、妊娠、月经期。

⒉降低 昼夜律的早晨。绝经期、排卵、黄体期可降低约33%。

【病理学变异】编辑本段回目录

 甲状腺机能低下;尿中出现乳糖、葡萄糖、半乳糖或戊糖的糖尿病;慢性鼻窦炎;流感;肾病综合症;获得性溶血性贫血;着色性荨麻疹;何杰金氏病;结核;天花;粘液性水肿;应激(外伤、电休克、发烧);急性感染和光照均易见嗜碱性粒细胞的升高;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则明显升高。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1.<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丛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
 2.免疫学基础(第10)版中文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资料
[1].  医脉通   https://news.medlive.cn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血小板 下一篇血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yatao
yatao
超级管理员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热门词条

更多>>
再障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组由多种病因所[详细]
获得性再障
  获得性再障(acquired aplastic anemia)是一种获得性骨髓[详细]
什么是伊文氏综合征...
伊文氏综合征(Evans Syndrome)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