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百科 >>所属分类 >> 中医疾病   

囊痈病

标签: 囊痈病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囊痈病
囊痈病
病名。指睾丸红肿热痛,然不肿大者,亦名肾囊痈。出《外科理例》卷三。多因肝肾二经湿热下注,或外湿浸内蕴酿成毒所致。症见阴囊红肿热痛。并见有恶寒发热,口干喜凉饮,小便赤涩等全身症状,因其睾丸不肿大,故可与子痈鉴别。初起治宜清利湿热,可服清肝利湿汤;已成或脓已溃者,宜滋阴托脓,服滋阴内托散。外敷如意金黄散。余可参见痈条。

目录

概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囊痈病
囊痈病
指生于阴囊的痈,又名「肾囊痈」。多因肝肾二经温热下注,外湿内侵蕴酿成毒而致,其症恶寒发热,口干喜凉饮,小便赤涩,阴囊一侧或两侧红肿热痛,但睾丸不肿大,此点可与「子痈」鉴别。如热痛布止则可消散,如不消退则成脓。

囊痈是指发于阴囊皮里膜外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以发病急,阴囊皮肤红、肿、热、痛,甚至化脓为特征。
囊痈的诊断要点
阴囊一侧或双侧皮肤红、肿、热、痛,局部有结块,轻触即痛,伴有发热、恶寒者,可诊断为囊痈。本病应与急性子痈、脱囊、诸疝、肾囊漏症相鉴别。
囊痈的辨证分析
囊痈多因肝肾阴亏,外受水湿之邪,久则湿热蕴结,血凝毒滞而成。
辨证临床分为初期、酿脓期和溃脓期。初期伴有局部结块、压痛、寒热等。酿脓期伴有疼痛加甚,壮热恶寒,口干饮冷等。溃脓期伴有疮口新肉渐生,疮周红肿加重等。总的治法以清热解毒,托毒消肿为主。
囊痈的辨证论治
初期【证见】阴囊一侧或双侧红肿热痛,局部结块,压痛,寒热,口干不欲饮。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方药】
1.主方清肝渗湿汤(冷方南《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
处方:黄芩9克,栀子9克,龙胆草9克,泽泻9克,木通9克,当归9克,川芎6克,生地黄15克,天花粉15克,柴胡9克,白芍2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囊痈病
囊痈病
2.中成药
(1)复方穿心莲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2)消炎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3)复方菠萝酶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酿脓期【证见】阴囊掀热,皮薄光亮,形如瓠状,疼痛加甚,有如鸡啄,按之痛甚;壮热恶寒,口干饮冷,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和营,托毒透脓。
【方药】
1.主方清瘟败毒饮(余霖辑《疫疹一得》)
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0克,黄芩9克,黄连9克,栀子9克,连翘12克,淡竹叶9克,生甘草6克,水牛角60克(先煎),牡丹皮9克,玄参20克,生地黄2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牛黄解毒丸,口服,每次2-4片,每日2.3次。
(2)复方穿心莲,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溃脓期【证见】溃流浓液,黄白质稠,肿痛俱减,疮口新肉渐生,自觉疮口隐隐作痒,或流不畅,疮周红肿加重。舌质红,少津,脉细。
【治法】清除余毒,补养气血

相关搜索编辑本段回目录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参考资料
[1].  医脉通   https://news.medlive.cn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噎隔 下一篇囊虫病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yatao
yatao
超级管理员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热门词条

更多>>
再障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组由多种病因所[详细]
获得性再障
  获得性再障(acquired aplastic anemia)是一种获得性骨髓[详细]
什么是伊文氏综合征...
伊文氏综合征(Evans Syndrome)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