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百科 >> 费城染色体 >> 历史版本

最新历史版本 :费城染色体 返回词条

目录

费城染色体回目录

  指22号染色体长臂与9号染色体发生易位形成新的染色体。表现为22号染色体长臂区段易位至9号染色体短臂上,致使基因BCR(breakpoint cluster region)和ABL融合,在大部分CML,部分ALL及少数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可见。

  中文名费城染色体别 称ph染色体存在于少数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可见发现时间1960年ph染色体(费城1号染色体):nowell及hungerford于1960年发现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血中有一个小于g组的染色体,由于首先在美国费城(philadelphia)发现,故命名为ph染色体。最初认为是22号染色体的长臂缺失所致,后经显带证明是9号和22号染色体长臂易位的结果。易位使9号染色体长臂(9q34)上的原癌基因abl和22号染色体(22q11)上的bcr(break point cluster region)基因重新组合成融合基因。后者具有增高了的酪氨酸激酶活性,Bcl-Abl融合基因的过度表达活化一系列下游的信号通路(Jsk-Stat)[1] ,使细胞在没有生长因子情况下启动增殖,这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病原因。ph的重要临床意义在于:大约95%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病例都是ph阳性,因此它可以作为诊断的依据,也可以用以区别临床上相似,但ph为阴性的其它血液病(如骨髓纤维化等)。有时ph先于临床症状出现,故又可用于早期诊断。此外,已知ph阴性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对治疗反应差,预后不佳。另外,在前体B细胞和T细胞肿瘤,即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中,约3%的儿童及25%的成人也检出费城染色体。

词条信息

wen002
超级管理员
版本创建者 发短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