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百科 >>所属分类 >> 中医疾病   

消渴病

标签: 消渴病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图)消渴病
消渴病
消渴病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病名,是指以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病证。若做化验检查其主要特征为高血糖尿糖。主要病变部位在,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

目录

[显示全部]

疾病概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治疗消渴病的药
治疗消渴病的药
消渴病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病名,是指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病证。若做化验检查其主要特征为高血糖及尿糖。主要病变部位在肺、胃、肾,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消渴病日久,病情失控,则阴损及阳,热灼津亏血瘀,而致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络脉瘀阻,经脉失养,气血逆乱,脏腑器官受损而出现、痈、眩晕胸痹、耳聋、目盲、肢体麻疼、下肢坏疽、肾衰水肿中风昏迷等兼证。

根据临床表现,中国传统医学的消渴病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从历代的中医病案中可以看出,药物治疗消渴病是主要的方法,通过辨证、依据病情的轻重将消渴分为三类,上消责之于肺兼治胃,中消责之于脾胃,下消责之于肾。

疾病原因编辑本段回目录

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为阴律亏耗,燥热偏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临床认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在于阴津亏耗,燥热偏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至于形成阴虚燥热的原因。大致可概括为:
1、饮食不节,积热伤阴;
2、情志失调,郁火伤津;
3、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肾阴亏虚;
4、房劳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灼伤阴津;
5、过服温燥药物,耗伤阴津。

治疗思路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治疗消渴病的药
治疗消渴病的药
从历代的中医病案中可以看出,药物治疗消渴病是主要的方法,通过辨证、依据病情的轻重将消渴分为三类,上消责之于肺兼治胃,中消责之于脾胃,下消责之于肾。综观古代临床文献,可大致看出古代医家治疗消渴病的思路方法。
1、辨病为主,一方统治。从《黄帝内经》到《干金要方》、《外台秘要》,虽有三消分法,但在治疗上,大多采用一方统治汉代张仲景以肾气丸治消渴病小便多。

2、三消分型,辨证论治。消渴病虽有三消分治,但治疗上又不能截然分开,应三焦兼顾。

3、阶段辨证论治。消渴病病程漫长、由于消渴病病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了临床症状的千差万别以及治疗方法的不同。

治疗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消渴病的病理生理学
消渴病的病理生理学
滋阴清热法
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为阴律亏耗,燥热偏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临床认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在于阴津亏耗,燥热偏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治疗宜滋补阴津、清虚热
  
补肾法
包括滋阴益肾、引火归源、温补肾阳等法。滋阴益肾主要用于下消属肾阴不足,此时病情以阴虚为主。如果阴虚且虚火上炎则在滋阴益肾的基础上酌加引火归源的药物,以使上炎的虚火得以清解。当病情迁延不愈,累及肾阳出现肾阳不足的表现时,则本不可拘泥于消渴的基本病机,运用温补肾阳之法才不失辨证论治的特色。

健脾益气养阴法
在消渴病中有很多病人同时伴有中气不足的表现。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明虚为本,燥热为际,病程迁延。阴损耗气而致气阴两伤。治宜益气养阴,古代医家辨证施治,采用健脾益气法。方药上多采用补中益气汤、归脾场、竹叶黄芪汤等方为主。历代医家治疗消渴病多注重清热生津,滋阴补肾,但也有医家提出治疗消渴病重在益气。现代益气养阴已成为治疗消渴病最为常用的法则,常用的益气养阴药物如人参党参西洋参黄芪炙甘草生地沙参等,经药理实验证实确有较好的降低血糖的作用,至今仍为治疗糖尿病有效的药物。

活血化瘀法
消渴病病因和病机较为复杂,痰湿和瘀血也可以导致消渴病的发生。活血化瘀法仍然是临床治疗消渴病的常用方法,而且是治疗其并发症的主要方法。

辨证论治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沙参可以用来治疗消渴病
沙参可以用来治疗消渴病
气阴两虚型
消渴日久,热盛伤津,津伤气耗,每可导致气阴两虚,症见神疲肢倦,少气乏力,自汗盗汗,口干思饮,淡嫩胖,少,脉细。治疗上需益气养阴,病久多瘀,故可酌加活血化瘀之药。方可予玉液汤合地黄饮子加减。

 肾阴亏虚型
老年患者,肾水已亏,虚火内生,加之消渴病久不愈,肾气亏伤,封藏失职,临床常见尿频量多,混如脂膏,尿有甜味,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滋阴补肾。方予六味地黄丸加减。

 阴阳两虚型

消渴病久不愈,肾阴亏虚日久,阴损及阳;或久病不愈,阳气虚衰,终至阴阳俱虚,临床多见小溲频多,入夜尤甚,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色晄白,形神困顿,腰膝酸软,形寒肢冷;或见下肢浮肿,舌质淡胖,苔白滑或干,脉沉细,尺脉无力。治宜滋阴温阳并用,阴阳兼顾。方可予金匮肾气丸加减。
  
瘀血阻络型
消渴病久不愈,气阴极度耗伤,气为血之帅,气虚无力行血,血行瘀滞;阴虚火旺,血属阴分,虚火灼伤阴液,血液粘稠,血行不畅。最终致瘀血阻于脉络,发为本证。现代医学血液流变学可见血液黏稠度高,血小板聚集增加。临床可见口渴多饮,胸胁刺痛,肢体麻木,或见半身不遂,眩晕耳鸣,肌肤甲错,小便点滴难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怒张,脉细涩或结、代。治宜活血化瘀为主,方可予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方加减,或辨证予活血化瘀药。实际上,消渴病不同证型,若病久不愈,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瘀血之变,因此,对不同的证型均应适当加味活血化瘀之品。此型往往对应于糖尿病血管神经并发症阶段。

治疗方药编辑本段回目录

消渴病(图)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
上消
1、主证: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大便如常,小便频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2、治法: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3、方药:宜消渴方加味

中消:
1、主证:消谷善饥,形体消瘦,大便秘结,舌苔黄燥。脉象滑食有力。
2、治法:宜清胃泻火,佐以养阴保津之品。
3、方药:调胃承气汤加味。

下消
阴虚
1、主证:小便频数量多,尿如脂膏,或尿甜,口赶舌红,脉象沉细而数。
2、治法:宜滋阴固肾为主。
3、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味。

阴阳两虚
1、主证:小便频数量多,或饮一便一,尿如脂膏,面色黎黑,阳事不举,耳输焦干,舌淡苔白,脉象沉细无力。2、治法:温阳滋肾。
3、方药:《金贵》肾气丸。补气血用《三因》鹿茸丸。

相关词条编辑本段回目录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参考资料
[1].  医脉通   https://news.medlive.cn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消渴厥 下一篇涎石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yatao
yatao
超级管理员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热门词条

更多>>
再障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组由多种病因所[详细]
获得性再障
  获得性再障(acquired aplastic anemia)是一种获得性骨髓[详细]
什么是伊文氏综合征...
伊文氏综合征(Evans Syndrome)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详细]